团结文明、创新求实、优质高效、拼搏奉献。 |
无墙的企业 有“形”的精神 ——“无锡安装精神”析 |
企业被喻为社会的经济细胞,自然就具有生命活动的机能,故而才有精神可言。数年来,新奥门原料由全体职工总结和提炼的“无锡安装精神”,确定为“团结文明,创新求实,优质高效,拼搏奉献”。其形成于企业经营的长期实践,无疑是公司倡导企业文化的成果。而现在已步入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且建筑业已列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企业精神理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演变。于是,有人主张在关键词上重新做文章,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古籍早有表述:“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王”。也就是说,“形”是基础,“神”是主导。“形”者,企业之形体;“神”者,企业之灵魂。无形之神则不实,有形无神则不名。尽管我们所从事的是无墙的企业,但只要在“形”上实实在在地下功夫,培育出有“形”的精神,扎根于职工的精神领域,即使企业遇上多大的变革,都能如实地反映出其自身固有的特征和风貌。 “无锡安装精神”既然是依附于企业形体而存在,是升华了的群体意识,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将如何表达出有“形”的精神力量呢?本文略作试析。 团结文明——“形”之根本。它昭示的不光有企业的凝聚力,更是职工的归属感。 团结象征着企业的希望,团结是成功的保证。回顾公司的发展史,无论是历经潮起潮落的经济风浪,还是夺取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胜利,无一不是企业政通人和的集中体现。 如今,企业走向市场经济,职工把企业作为自己归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团结,其识大体,顾大局的内涵将更形象地体现出企业的凝聚力。正在以承包形式开拓市场的分公司,对外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施工能力不同,经营客体有别,其利益观也会存在差异。于是,难免会出现对企业具有较大离心力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殊不知,若是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局部利益,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代表企业利益核心的决策层需要团结;能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素质的经营集体和职能部门需要团结;长期奋战在高度流动、分散的班组建制的一线工人则更需要团结。团结,反映了企业协调处理内外各种关系的道德风尚,也是调整职工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说,要倡导企业的群体意识,团结,则应首先为每个职工所接受。由此而促成和谐、融洽的群体关系,能引发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职工们说得好:“企业成功之日,也是我们个人价值实现之时”。 如果说,团结是传统的文化现象,那么,文明则是时代的标志。文明,不仅是对职工文化素质的反映,而且是对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几年来,公司通过“培育四有职工”、“争创文明工地”、“企业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把企业的文明建设工作已提到规范化、制度化的高度,对于凝聚职工人心,塑造企业形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实,结硕果。公司自1990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市工商局、市广电大厦、市一院、蠡湖隧道等一大批项目被评为“文明工地”。2005年1月,公司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认证。 然而,在当前新旧经济体制变换的过渡时期,文明,不再是纯精神的意识形态,而要注重其物化的特征。应当看到,社会上对建筑业的地位和职工队伍文化素质的偏见依然存在,它势必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强化职工的文明意识,激发职工敬业、爱业的归属感,是企业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明建设要在探索中改进,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坚持培育企业文化这个相对独立的精神动力,继续通过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工地等形式,正确把握文明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结合点,为发展企业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践表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技术素质,是企业占领市场不可多得的优势。 创新求实——“形”之源泉,它显示的不光有企业的生命力,更有职工的认同感。 创新,相对守旧而言,即以超前意识为导向,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当公司的决策层达成只有改革才能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共识之际,改革却没有现成的捷径可沿袭,唯一的选择便是创新:摆脱传统的经营、管理、施工模式,认准走自己的路不回头。公司风风雨雨几十载真是不断地常创常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八十年代,众多同行强手称雄市场,公司抢先一步,以变应变,实现了战略转移五大步:经营结构由“水电安装”向“工业设备安装”转移;配套服务由“一业为主”向“主副并举”发展;拓展市场由“固守一城”向“三国四方”延伸;管理模式由“纯管理型”向“内涵提高型”转变;科技工作由“硬科技”向“软科技”扩大。 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公司的市场战略注入了新的思路,公司上下及时更新观念换脑筋,抓住机遇求发展。公司决策层更是打破常规,敢于突破,确定了三个主攻方向大胆实践:一是主动迎接市场挑战,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确定“立足无锡,拓展周边,面向全国”的经营目标。相继打进上海,建立昆山、江阴基地。二是努力拓宽外向型经济渠道,加大公司经济发展步伐。抓住一切机遇,把外经工作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引进外资兴办合资项目的轨迹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公司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坚持“安装为本,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思路。发挥现有的技术、生产优势,放手发展服务项目,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跨进新世纪,公司更是进行了彻底改制,删繁就简,轻装上阵。同时确立了“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先入为主、以新取胜”的市场战略和“信守合同、恪守信誉、专业做精、行业做强”的经营目标。仅二年就实现了产值翻番的目标。 随着企业新机制的建立,市场经济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全员经营已为职工所认同。在思想上破除旧观念,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新思维;在目标上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自找压力,确立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在方法上摒弃因循守旧的老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实践表明,具有渴望体现自我价值愿望的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时时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如果说创新是一种开放型的思想意识,那么,求实则是属于约束型的价值观念。求实,在企业中反映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体作风的科学态度。无论追溯到公司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为职工共同信奉的行为准则,始终贯穿了施工、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使企业保持着勃勃生机。 昔日,建筑市场落入低谷,职工面对严峻的“大气候”,没有把“共度难关”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挑担子。一是主动为企业“找米下锅”。一时间,小到一台机床拆装的零星项目,大到几十万元工作量的改造工程,信息源源而来;二是甘为同行当“劳务”。是年,有近百名职工摒弃“全民工当农民工”的压抑感,去广州、上海做点工;三是远程工地“不退避”。新疆独山子石化项目、青岛能善化工项目,再远再累,都主动力争不退缩。 今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倡导求实的内涵在于唤醒职工的主体意识。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职工和企业利益一致性的格局决定了必须以求实为基调,强化职工对企业转换机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首先源于企业经营者的务实意识上,也就是说,经营目标的决策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管理机构的调整要摒弃周而复始的简单重复;分配机制的到位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用工制度的改革应注意不超越职工的承受能力。其次,体现在职工对利益的再认识上,企业转换机制的举措频频出台,一时或许会给职工带来利益上的阵痛,但最终将让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况且,“大气候”左右企业发展是一个特定的因素,一味企望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居高不下也不尽客观。为此,职工对个人的既得利益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要多一点理性思维,少一点感情用事。总之,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保持高昂的创新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求实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企业市场取向的改革必定一帆风顺,生生不息。 优质高效——“形”之信条,它展示的不光有企业的生产力,更有职工的责任感。 优质,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石。对建筑业而言,优质有两层涵义: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二者均以劳动者为载体,显然同企业发展生产力息息相关。为此,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下大力,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双管齐下,帮助职工建树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敬业爱业的责任感,为企业发展生产力添了后劲。 企业创信誉,要有过硬的工程质量,而衡量质量的标准来自市场,来自用户。长期以来,公司的决策者审时度势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把严格质量管理作为发展企业生产力之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责任制,环环扣紧,道道把关。 相对称为“硬件”的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则属“软件”范畴。但公司的“软件”不软;“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让业主放心,使顾客满意”在职工中已形成群体意识。公司历来把优质服务的立足点放在为用户提供工程咨询、配套设计、竣工回访等项目上,替用户排忧解难。从造价上,给用户出点子,力求降低成本,节省资金投入;从管理上主动为用户当参谋,免得走“弯路”;从物资上帮助用户代办采购,调剂代用;从质量上坚持为用户提供竣工回访服务,保证投资效益到位。多年来,公司职工通过“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角色转换,融情感因素于市场竞争之中,提高了为用户服务的自觉性,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司在建筑行业中率先评为无锡市“双信”单位。1991年以来连续多年被无锡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如果说,优质表明的是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那么,高效则反映了事物形成的时间量。工程建设的高效是施工企业发展生产力的必备条件,其形式主要体现在工期上。从建筑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国家实施治理整顿,还是加强宏观调控,社会的发展对建筑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市场需求,这是它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特有的牵动作用所决定的。所以,进入市场经济后,尽管建设资金到位难一直是突出的矛盾,但基建规模在任何时期都标志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准,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骤然降温已成为历史,只是建设单位的愿望表达得更为现实:“少投入早产出”。为此,我们只有在建设工期上下大力,才能切实保证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到位。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安装企业职工技能的相对值始终在行业中领先。即便如此,安装业作业的特殊性表明,抢速度、保工期不能光靠“人海战术”,而是要在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上做文章。因此,公司针对企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工艺相对落后,且大多系手工操作的现状,认准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是唯一出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自力改造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年年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检测水平。同时,还注重发挥生产力最活跃因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挖潜、组织攻关、开展竞赛等形式,为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释放高效的能量。公司培训中心、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以及一万平米新厂房的投入,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安装材料的工厂化预制生产和提高工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论是优质工程、优质服务,还是高水准的工作效率,无疑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厚实的生产力,同时,也体现了企业职工高度的责任感。首先,是社会责任感。建筑产品是时代的象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将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建筑产品,然而社会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不再是以往“住宅不漏年”的低档次,而是趋向层次高、工艺新、设施全。建筑产品具有长久的使用价值,虽说是“留芳”还是“遗臭”,留有后人评说,但建设者的心中不是没有“底”,其关键在于职工在作业工序上的把关程度。倘若工作中体现不出责任感,或报价“狮子大开口”,或质量“屡屡捅漏子”,或工期“拖人后腿”,企业靠什么去发展生产力呢? 如果说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那么,企业责任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说白了就是职业道德。建筑业同社会广泛接触吃的是“百家饭”。虽说世俗对“匠人师傅”抱有“难服侍”的偏见,且行业结构流动分散,难免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虑。但职工只要把企业的信誉摆上一定的位置,自觉担当起完善企业形象的责任,质量上一丝不苟,工期恪守信誉,优化企业的知名度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精明的用户从来不相信自我吹嘘的“夜郎”,也听不惯“说客”的“敲边鼓”,唯独看中忠于职守的施工队伍。精神和物质的完整统一,正是提高企业对市场经济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拼搏奉献——“形”之精华,它表示的不光有企业的感召力,更有职工的使命感。 拼搏,作为职工自强不息的群体意识,渗透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追溯历史,公司从几家私营业主合并创业以来,几经曲折,几经奋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门类齐全、管理完善、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施工队伍辗转南北,先后涉足冶金、机电、化工、国防、旅游、纺织、食品、商业等行业,曾多次派员去国外承包安装任务,信誉蜚声海外。施工规模、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历年评为省、市先进企业。从公司走过的每一步足迹中不难看到,职工是企业成果的直接创造者,而职工的群体意识具有对企业目标的共同认知。因此,拼搏,既集中反映了职工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又表示了企业对职工所特有的感召力。公司之所以能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感召力升华成为企业竞争、进取的一大优势发挥了作用。 实践中的拼搏精神,就是把本职工作和企业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要有名气,工人要有志气”的使命感,切切实实体现到工程建设中去。 一是顺应市场挑战的拼搏。由于安装行业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往往承担相对独立的部份,因此,地位上多从属于土建。其实,工程的最后定格还是在安装工人手里,迎接市场挑战的关键一仗由安装工人应战。在既定的工期内,职工付出的不光是劳动热情,而且要组织超常规的施工,加倍的投入,发扬难能可贵的拼搏精神。由我公司参建的国家级项目上海15万吨烧碱工程、无锡焦化厂改扩建工程、无锡蠡湖隧道工程等无不是在土建严重脱期的情况下,公司职工背水一战,不分昼夜,食宿在工地,硬是在规定时间内抢装完成,验收交付使用。 二是提高企业内功的拼搏。“有精锐之师,才能打胜利之仗”这是公司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在开放后的安装企业面临的是:技改项目多,进口设备多,新工艺多。一般工人纵使有施工经验,可面对满纸洋文,图难识,要领难把握。公司一方面从改善职工队伍结构着手,引进新时代的年轻优秀人才,提高技能含量。一方面从强化职工求技逞能意识着手,花本钱加强培训,鼓励职工技术冒尖,让职工充分显示潜在的技能。近几年来,在鲍迪克、巴克杜尔、贝克吉利尼、常州新菱化工等一批外国投资、设计的项目安装施工中,参战的职工在拼搏精神感召下,知难而进,发奋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赞誉。 三是改善外部环境的拼搏。竞争激烈而处变不惊,拼搏的感召力对于企业走出困境有着潜在的促进作用。想当年,在任务紧缺的情况下,大家抱定“把活做得让用户只相信安装公司”的宗旨,使公司在竞争中屡操胜券,经营上转机顿开。进纺站施工,怀揣的仅是30万元工作量的合同,只占整个工程的4%。工人们凭着一股子拼劲,实笃笃地把拼搏精神体现在自己的岗位上,15天就向用户交了“答卷”,满意的质量、工期令用户折服。于是,现场原有6个安装队伍唯独留下安装公司一家,工作量加码到700万元。住友电工第一台竖炉吊装,由于场地不允许大型机械施工,公司提出了运用扒杆吊装的方案,外国专家心里没底,极不放心。吊装当天,外方负责人带着所有技术人员全部到现场,看到32吨的庞然大物在工人们沉着有序的节奏中仅用40分钟就一次顺利到位,连半点漆皮都未碰破时,激动得连连翘起大拇指“OK、OK”,要知道,他们在新加坡吊装同样的设备用了10个小时。速度之快,质量之精,远远超过了同在现场施工的上海两家安装单位。十多年来,住友电工已先后交给公司十台竖炉六台横炉的安装任务,并始终把公司作为信得过的合作伙伴。 如果说,拼搏表现的是力量的投入,那么,奉献则体现的是精神的升华。奉献,其内涵反映了企业、职工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高尚情操。 在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上,奉献,是公司形象的精辟概括。长期以来,公司造就的社会效益只是一时为众所周知,而为社会创造的新价值,为国家增加积累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主要是行业的体制形成的。建筑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小,建筑产品的价格构成没有利润、税金。八十年代初,恢复2.5%的法定利润,却比工业部门平均利润率低得多。尽管后来又几经调整,但仍然与庞大的施工队伍组成的大产业极不相称。因此,建安施工企业微利低效的经营状况,同其创造的具大的社会效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放到利益的“天平”上,不失为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奉献。 建筑产品价格构成的不合理,引发了职工和企业在利益上的矛盾。建筑职工从事的是脏、苦、累的行业,微利经营不可能让职工的劳动效益和个人收入得到合理的统一。于是,维持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成为职工自觉修养的传统信念。企业讲奉献,职工讲奉献,构成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多年来,公司的“辛苦我一人,造福万千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他们把共同理想、共同职责和共同利益联系在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目标上,走南闯北,不避寒暑,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在一项项重大工程建设中,付出了超越自己职责的代价,却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只要工程需要,没有动员,他们可以连续几个月放弃休息天;只要工程需要,他们可以放下妻子、孩子,就立即奔赴外工地;只要工程需要,家中受雨涝进水,他们可以置“小家”而不顾;如此这般曾有人问这些工人,是不是图多拿几个奖金?工人们笑了:这么些奖金能值多少?我们是为国家为人民作点贡献。 拼搏、奉献,各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但在实践中,拼搏是奉献的具体发挥,而奉献是拼搏的前提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拼搏、奉献的结合点,仍然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结合点的充分发挥,对职工仍然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似乎为“工作讨价还价”、“上班拿工资,干活要奖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拜金主义、利已主义有了滋生苗头。其实,这种把属于社会经济范畴的等价交换的原则移植到企业管理机制中来,祸害无穷,它没有理解职工和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内涵,相反会使一些职工对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原则产生曲解,导致价值观念模糊,乃至扭曲。为此,在新的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大力倡导拼搏奉献精神,就是要帮助职工确认自己在企业中的坐标,树立“我为企业苦,企业让我富”的新型价值观,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树立新观念,明辨大是非。既讲企业效益,又讲社会效益;既讲物质成果,又讲精神效应;既讲个人致富,又讲企业积累。在拼搏奉献的感召下,凝聚职工的群体力量,建设职工自己的企业。 |